《叶问》小人物与删减片段

昨天电影频道播放了《叶问》(第一部),当时第一次看并不仔细,只记得拳脚功夫很酷,情节很有感染力。而现在了解了近代史后再看这个电影的一些细节有了些新的想法。

其实叶问有几段删减,其中交代了包括李钊(翻译)等小人物的结局和一些细节。

视频:《叶问》删减片段合集

文字概括下被删掉的几个重要片段:

  • 叶问找到工作后,开心的骑自行车回家的镜头。
  • 金山找被痛揍后去找日本人告密说叶问在棉花厂,向日本人要好处费然后被杀了。
  • 李钊在决斗后抢日本副官的枪,使其没有击中叶问要害救了叶问一命,后与副官搏斗,用他的枪打死了副官,这时台下的民众冲上擂台,认定李钊为汉奸,李钊被一拥而上的民众群殴打死。
  • 三蒲将军在电影结尾剖腹自尽。

金山找片段删掉是因为原剧中金山找台词都是山东口音,不利于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叶问 2 确定金山找没死还会出镜所以删掉,其播出部分的台词也全部重新用普通话配音。而李钊删减是片方要求,理由是如果不删,会弱化叶问的形象,喧宾夺主。

在我了解了这个背景后重新审视《叶问》,不得不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很有深度的一个电影。和直接体现其他民族精神的电影并不一样,它在讲述叶问个人的宗师传奇之外,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些小人物的形象,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存在使那个远去的时代在电影里更加真实、更有触感。


我为什么要在《叶问》这个电影里特意讨论叶问以外的人?因为现实的我们并不是叶问,这个角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遥远。真实的叶问出身富家,即使在沦陷时期,他也没有过的特别落魄,虽多少为了吃饭发愁,但不太为生死发愁。叶问的形象是从一个自己满足的富翁,成长为一个能放下架子去享受生活的人。这个形象本身就是代表着个人追求的少数人群。

“以前你不愿意教功夫,但现在国家有难,你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周清泉问叶问台词

谁才是剧中的我们?是那些挖煤讨饭、挨欺负、慌不择路、在台下围观比武期待能打败日本将军出出气的百姓,那才是多数中国人的状态。

所以要看懂叶问,得把删减内容看了。

这是一部说叶问成长的电影,也是一部悲剧电影,一心保护叶问的李钊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打死了;一心想出名的金山找走投无路上了歧途被打死了;周清泉够义气,做了很多善事,被打疯了;三蒲就是个武痴,输了之后自杀了。

结果叶问不因为剧情火了,反而因为暴打日本人火了,后面几部就走上了打外国人的套路,反而落于下乘了。

—— 虎扑网友@GreenSubmarine


李钊是抗日剧中常见的日本翻译的形象,但与非黑即白世界观的电影不同,他一方面作为为日本人服务的翻译,是人民的敌人;另一方面也用尽一切办法保护叶问和他的家人。

p458294681.jpg

有几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三蒲将军在问叶问的姓名时,叶问回答:“我是一名中国人!”

李钊则将叶问的这句话翻译成:

“他叫叶问”

三蒲邀请叶问做自己军中的武术教练时,叶问厉声拒绝并向其发出了挑战。

李钊急中生智,将其翻译为:

“叶先生会认真考虑该邀请并希望能同您切磋武艺。”

日本副官到棉花厂抓叶问,大声讯问棉花厂众人:“叶问在哪?”

李钊翻译:“大家都不要说话”

还有一个情节

鼻青脸肿的李钊速度跑到叶问住处向他报信。这里实际涉及到一个删减情节,是金山找棉花厂被揍后到三蒲处告密叶问位置(山东话),然后李钊翻译说自己南方人听不懂北方方言拒绝透露叶问情况,副官打了他一顿并换了个翻译,这时候李钊才有机会跑到叶问住处。

这些情节体现了李钊这个人在民族大义和艰难求生上的心理上矛盾性。这个矛盾在叶问骂他“走狗!”时爆发。

李钊:你自己以后小心点,我不知道三蒲会做什么。
叶问:走狗!(啪!)
李钊:我怎么是走狗啦?他们的死关我什么事?我只是个翻译!我不用吃饭啊?!我也要吃饭的!
叶问:要吃饭?你看着你同胞被人打死,你有没有尊严啊?!

李钊:我没有,你有,你有很多啊。你行你去打呀,把他们都打死!打死十个一百个!打死一千个!我是一个翻译,不是一个走狗!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只是个翻译,我不是个走狗!
我是一个中国人!

如果说在这一刻,这声怒吼还带有李钊掩饰不住的自责和怯懦的色彩,在其后对“叶师父”一家的救助则成为了他问心无愧的明证。一方面是日本人的胁迫和窘迫的生存危机一方面是民族自尊心的叩问和对“叶问”一家安危的责任,李钊如履薄冰地在二者的夹缝间游走,由此产生的戏剧张力远远地超越了主角本人。

叶问是富家出身,有名声有威望,有人给介绍工作,他没有多少对走投无路的人的同理心,没有饿肚子当然就不会有投降主义。李钊不一样,他没办法,再伟大的精神也会被饿肚子背叛。

也许有人会问叶问这样的问题,都是饿肚子,别人挖煤,怎么就你去给日本人当翻译?我觉得问题不是这样简单的,李钊也知道挖煤什么情况,费尽力气一天得不到一个土豆,还会随时被监工打死,而且挖煤不也是提供给日本?有什么分别?还不如做翻译,一是体力劳动不多,报酬也比挖煤可观。最重要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强迫那个时代的人做出他自己的求生选择,挖煤也好翻译也罢,大环境就是如此,你有什么办法改变?全中国一半沦陷,北京推到广东,谁知道历史怎么发展?强如你一个打十个的叶问,你能把他们都干掉赶出中国吗?

下一个镜头就是叶问走出门,在街上看到日军的卡车只能靠边站。毕竟个人力量再大也无法力挽局势的狂澜。

日军铁骑

但李钊没有放弃抵抗,对叶问能救一次就救一次,这是作为中华民族心底的抵抗,我虽然不能一个打十个,但我能用我的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瞒一会是一会。这就是小人物能做的一切了,我们都是现实中的翻译官,而不是叶问,我们几乎没得选择。

李钊的两句翻译令所有在大时代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们会心会意,这些人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向,也没有英雄人物的耀眼光辉,但是心灵深处自有他们不为人知的人性魅力在闪烁。而影片结尾,也正是这样一位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挽救了我们高大全的叶大师的身家性命,同时也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人物的自我救赎。

如果像剧中结尾那样仅此而已,那配角也仅仅是个配角,但补充的删减部分则是这个人物命运的点睛之笔。 “台下的民众冲上擂台,认定李钊为汉奸,李钊被一拥而上的民众群殴打死。” 补充了删减片段后,全剧对李钊的刻画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造成对配角的刻画过多,甚至影响主线叶问效果,所以才被删掉。

p2001935736.jpg

因为真实的多数民众也是狭隘的,不管你做了什么,汉奸就是汉奸,这是改变不了的事情,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但这无关对错,就是真实的人性。李钊从做翻译起就注定是个悲剧形象。但电影可能也想告诉我们,坏人不一定是始终充满恶意的,他有人性的一面,有反抗的一面,有真实的一面。与现在我们的政府宣传工作主线中英雄人物没有一点黑点的形象不同,一起赢得抗日救国胜利的,也有一些反面人物的努力,他们是不被历史承认的,不被人民记得的,不被天下理解的。正如一个人再强不能拯救天下苍生一样,一点善举也不能赢得天下的信任。(所以近代史是不能研究伪军的,因为他们也是中国人,但不可以认为是中华同胞,这不利于民族团结。

小人物才更真实的反映一个时代,反映一个真实的社会背景。每段时代的小人物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人性魅力在闪烁
——豆瓣短评@唐_晓诗 {.pullquote .right .alignLeft}

但我为什么说李钊这个人真实,因为他有缺点。没有缺点的人是圣人,是完人,但人无完人,圣人也就是脱离了群众的人。叶问无疑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永远都难以企及的,因为他是一个完美意象。与之相比,李钊的人性魅力更加切实可靠也更加真挚可贵。可惜的是,就算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今天看来也不是处处可见的。更多的人做了“翻译官”做过的事却从未想过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达成自我救赎,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无法鼓起勇气去认真履行。这是银幕之外更加复杂纠结的实在。

《无问西东》中梅贻琦教授的问题是:“什么是真实?” 这个问题改变了我很多,我以前觉得人就是要做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的,但真实的自己不是这样的,与自己想处的人生哲学中应该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足。逃避人性中的弱点、包装自己光鲜亮丽是造人设的行为,早晚会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