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岁的成人礼

pic

十八岁的成人礼在高三的春天。说是成人礼,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些青涩的高中生站在操场上听校长激情的演讲,同时在十八岁的这一年留下了一点蛮有仪式感的回忆而已。

去年的今天是 2019 级的我毕业前的最后一天,充满了对本科时代的不舍,对青春逝去的留恋和对一年后读研的期待。而一年后的今天,却以我从来没想到过的方式呈现出来。

今年的六月三十日,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成人礼,不仅仅是简单仪式感的成人礼。因为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是“成人”。成人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不再可以逃避,不再能自己骗自己。

5 月末考研结束后,嘴上说着找工作实际抱着一种来玩的心态来到了上海,6 月 4 日就到达了本科室友的住处(嘉定区)。

以前对上海的好感度极高,觉得这里现代化、机会多,是一个年轻有朝气的城市。然而一来到这里就被天气劝退了,作为在哈尔滨生活了 20 多年的北方人,我觉得我还算挺耐热的,然而刚来的几天真实感觉到了上海这南方气候的闷热,就是那种坐着不动都在冒汗的热,梅雨时节来到,天气算是凉爽了些。

时有几次出门,见识到了南京西路、人民广场和外滩的夜景。

外滩夜景

该怎么说呢,外滩的夜景太有名了,明信片、摄影作品、电视上都看到过,所以实际到这里就没有多少初见的喜悦了,美得不过如此吧。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以前随时可见、甚至看到有些厌烦的松花江夜景,却无法控制的出现在脑海中。我站在外滩上却觉得哈尔滨居然是这么美,中央大街是这么亲切,比南京西路要漂亮一百条沈阳中街。

可能人在异乡的环境下会重新认识自己吧。以前在家的时候最想去的城市就是上海,但当我真的站在上海,知道短时间没办法回家的时候,却无比想念哈尔滨。上海很好,但终究与我无关,这个城市缺少的是我以前从来没当回事,却最为核心的感觉,归属感。而我呆到有些厌烦的哈尔滨,每个区我都住过,到处都是我和家人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来过哪条路、买什么东西要去哪、路上的人都是什么风格什么表情、哪里有什么历史故事,这些我都知道。这就是家乡,归属感是随着生活一直深入到灵魂的力量。

而这么大个上海,去哪单程都要两三小时,我住在浦东一个 13 平米的小屋里,对周围啥也不了解,再友好的城市,也顶不住人对未知环境本能的恐惧。

早上看到知乎一条评论:

我们非本地年轻人,对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来说,不过都是燃料。

确实感觉有被这句话刺痛到。这就是上深永葆年轻、永远朝气的原因。

“没有人永远二十岁,但永远有人二十岁。”

“对我来说,上海是什么?” 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现在该下一个问题了:“对上海来说,我是什么?” 这题答案我得好好想想,也希望下次回家的时候别真的只是燃料。

离家的这次也感受到了思乡的这种波涛汹涌的情感。高中做诗歌鉴赏的时候就总吐槽,这诗人怎么屁事这么多,动不动就想家?现在终于理解了,有些感觉不经历真的无法体会。

附带一个视频,日本街头中国歌手唱起乡音的片段,每次看都要控制自己别太激动。

展开视频

找工作的半个月时间里,倒是体会到了上海的确对年轻人很友好,不论工作时间、工作经验如何,都能找到自己这个位置的工作。

嘛 明天就要入职了,我终究还是成为了一个前端工程师。之前规划的路,还是没走上去。好在公司也是搞数据分析的,投入工业界学点经验可能也是好事吧(事已至此 只能拿这样的话来哄自己了)

今年年底还是想参加考试,至于实际什么情况,以后再说吧。毕竟之前规划也完全没想到过是今天这个情况。不过我是真的希望明年可以回家Orz

作为职业的开始,我确实要思考下专业规划了,不能总做一个考生,总做一个学生。大方向还是应该有。

  • 区分“经历”和“经验”
    经验是做成功的事,经历只是做过的事。
  • 作为工程师,如何学习
    那就以阿里P6为目标点技能树吧
    后端 容器、MQ、GoLang等
    日语
  • 三年之后要成为怎样的人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但学习上一个问题途中也许就有答案了吧。

写了好多。

二十三岁的六月三十日,是真正意义的成人礼。看到了母校灯光展示的视频,突然意识到,我真的不再是学生了,即使我能再回去,青春里的故事也真的结束了。

想家、无奈、迷茫、挣扎。这么矫情的词写出来真尴尬,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要经历这模板一样的人生,但我以后绝不会轻易认为别人留在家里的有什么问题。毕竟人奋斗到最后的目标还是要回家的。

懒得搞段标题了,反正也没几个人看,主要是写给自己的。